中医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典籍浩如烟海,从哪里开始学起 [复制链接]

1#

01中医典籍,卷帙浩繁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主编薛清录统计,中医古籍有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五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我们短暂的生命里,不可能去实践甚至阅读大部分中医古籍。我们需要有选择的智慧,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里,我们从哪里开始学起?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中国书虽然多,但值得读的不过几十种,其他无非是抄来抄去”。因此,钱穆也说:“书要看第一流的,一遍一遍读;与其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那么,哪些书是中医书籍的源头活水呢,哪些医典为之第一流的医书呢?

02源头活水之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为现存的最古老的医典。其成书约为春秋战国时期,但其作者并非黄帝,大概是多位作者所写天文地理、古代生理医学论文的集合。

古代讲三不朽之人为圣人。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有些先祖们,文章很好,但并未建功立业,担心其文与身俱灭,不能久传于世,便托名牛逼的人物所写。因此,黄帝内经,就说是黄帝写的。否则,我们现在可能就看不到这本书了。

黄帝内经集合了较早期的医学理论文献。无论何种医学理论,要治病救人,必要落实到方药上去。黄帝内经是医理的源头活水,但所发明和记载的方药比较有限,仅记载了13首方药。治失眠的千古第一方——半夏秫米汤便在其中。

半夏秫米汤配方如下:秫米一升半夏五合。经文又说,用千里流水,扬之万遍,炊以苇薪。这种煎煮方法,看似很神奇玄妙,其实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失眠本来就是精神疾病之一,如果“用千里流水,扬之万遍,炊以苇薪”,满满的仪式感,干点体力活,出点汗,再加上药力,即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明代张景岳谓此方“治久病不寐者神效”。

然而,黄帝内经的方剂数量毕竟有限,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医典的源头活水之二呼之欲出。

03源头活水之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所整合方剂达到了多首。后世在整理时候,将该书一分为二:《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张仲景曾经做过汉代的长沙太守,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所以他不用托名黄帝所写了。按照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圣贤标准来衡量,张仲景是医学领域的圣人。

张仲景的主要贡献是首次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使中医学达到了成熟的巅峰,其理法方药,被泽后世几千年。日汤本求真称仲景之学“苟能抉其蕴奥而活用之,胜于今日之新法多矣”。

六经,就是六个类别,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对六经的理解,后世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地界说、经络说、病位说等等。地界说是把人体划分为六个地界,每一经管一个区域。经络说认为,六经就是人体的六大经络。病位学说,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是将立体的人身分为表、里、半表里三个病位,而每一个病位按病情区分,可有阴阳之别。表阳是太阳,表阴是少阴;半表里之阳是少阳,半表里之阴是厥阴;里之阳是阳明,里之阴是太阴。这种学说,抛弃了经络,抛弃了脏腑,优点就是单刀直入,如同奥数的简便算法,能让考生快速的得出答案,获得高分。在三部六病学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伤寒大家胡希恕。推荐大家阅读胡希恕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水平高到何种程度?现举出一例说明。80年代北中医一元老单玉堂,患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出现肾积水,大小便闭塞不通,高烧并神志昏迷。院方邀请包括董建华、王绵之、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等六名老会诊,有位名老提出扶正保心肾为主,但84岁的胡希恕在诊完舌脉后,力排众议,提出一个“峻剂攻下”法并处方大柴胡合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服药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

胡希恕的理论模型将是进入伤寒杂病论大堂的方便法门。有很多当代医生,受其影响。例如,岭南经方大家欧阳卫权,在接触胡希恕的学说之后,功力大增。

我们沿着胡希恕先生的踪迹,逆流而上,占领《伤寒杂病论》这块高地,再顺流而下,旁及脏腑、经络各家,沉潜于斯,“始终理会”,方可登堂入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