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配角到主角中医未病测评香山科学
TUhjnbcbe - 2023/9/25 21:48:00

未病是什么?古代中医学著作《*帝内经太素》的编著者杨上善认为,“未病之病”是指“病已有而未成未发”的萌芽阶段,即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现代“未病测评理论”的提出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张启明则认为,未病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人体功能状态变化的过程。“在疾病没发生之前,如何判断功能状态的高低,从而进行监测、评价、调理和管理。”把中医经验变成人人可掌握的共识,把疾病消灭在未发生之前。这也是张启明当初编写《未病测评学原理》时的初衷和意义。

“这是一个化繁为简、改变中医理论表达的过程。”张启明指出,中医曾被认为是不具备理论结构的经验医学,而且各个学派自成一家,语言表达晦涩难懂,难以与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这些都制约着中医的传承、发展和应用。未病测评学就是要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医的基本概念的内涵界定,用生物医学或工程技术的名词术语来进行理论或学术观点的翻译和表达,进而借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实现未病的测评,以实际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

张启明和他的团队在“中医未病测评”这条道路上实际已经整整摸爬滚打了30余年了,前20年张启明教授可以说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其“数理化”重新解读中医的科研之路说是步履维艰披荆斩棘也不为过。一路走来,沿途两边站满的大多是质疑和怀疑,理念可共鸣者屈指可数。不是“每件事情坚持都会有结果”,但中医未病测评这件事可以说是“苦心人天不负”!从年开始,“中医未病测评“系列科研课题逐步获得了众多业内资深人士的认可,并终于有机会登上了香山科学会议的舞台。从年到年,这十年间,中医未病测评在香山科学会议上留下了三次“登台表演”的纪录,而这三次“演出”也是中医未病测评成长的真实记录!

在介绍这三次“演出”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给大家介绍下“香山科学会议”的意义和价值!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发起,在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的资助与支持。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以基础研究的科学前沿问题与我国重大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科学问题为会议主题。目前香山会议一直成为科学领域最具权威和风向标的学术会议。可以说,对基础科学研究来说,香山科学会议就是一个“风向标”和“指南针”一样的存在。

一、“未病测评”的初次登台“参演”:第次香山科学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探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科技问题”。

临床疗效是中医学存在发展的根本,但是中医学没有形成体现自身特点的、规范的现代疗效评价理论和方法学体系。目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基本上是照搬西医学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与方法。然而,在中医学临床实际中,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设计临床试验方案,经常得到中医诊治无效的结论,原因何在?年3月,主题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科技问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王永炎院士、王吉耀教授和刘保延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中医药行业内外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如管理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临床评价方法学专家近80人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包括: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理念、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中医临床疗效的证据及其应用。刘保延和王家良教授分别以“中医临床评价的现状与展望”和“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思考”为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王永炎、*和唐金陵教授分别以“九五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反思”、“临床研究的统计学原理及应用条件”和“中医药临床效果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为题作了中心议题评述报告。张启明教授作为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主任在本次会议上谈了“中医应如何建立体现自身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的报告。这也是张启明团队首次亮相香山会议。与会专家在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平等氛围中,围绕中心议题进行了相关学术交流,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与争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王永炎院士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

张启明教授在发言

本次会议简报如下:

一、争论的主要问题

围绕如何运用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统计学等方法进行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问题,以及如何看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特点,要不要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激烈争论。

部分西医背景的专家认为,中医诊疗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与西医学一样,属于医学的范畴,就应当遵循医学发展共同遵循的规则,即国际公认的临床流行病学规则。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证明中医诊疗的真实效果,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是最科学的方法,中医只有按照此金标准来衡量自己,拿出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才是临床评价的最好出路,而不应该过分强调自身特点,如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去建立临床评价的“新体系”。

但有专家指出,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是有使用条件的,中医学不能全盘照搬;临床评价质量的关键在于对偏倚的控制,其中对照的选择是关键;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对新药净效应的研究很有必要,而对于一般的辨证论治临床研究是否合适则需要审慎斟酌、考虑。

有中医学专家在自己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固然有其重要性,但由于其对干预人群严格的筛选要求,以及针对性的局限,其研究结果对个体化诊疗特点的中医辨证论治、提高疗效并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换句话说,此种临床研究方式,尽管可以彰显临床疗效,但并不能为提高临床疗效服务。

与会的佛学专家认为,在评价临床疗效时,不但要注意对物化指标的评价,更要重视对人体精神因素的评价,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配角到主角中医未病测评香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