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学哲学基础气一元论的学习分享
TUhjnbcbe - 2023/10/15 16:10:00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由此形成“气一元论”的思想。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了气的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用于说明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起源、演化和各种自然现象,建立了以气为本原的宇宙观。

(1)气概念的形成:

“气”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最初是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气”指云气,是一种可见的客观实在。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风气、冷暖之气,生活中的烟气、蒸气、水气和人体的呼吸之气等客观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逐渐产生了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皆有气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渐形成。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精细无形无象,微不易察,但却是客观的实在。《管子》认为“精”是极其精微的气,所以叫“精气”。气无形而生有形,是构成万物之本原,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充满整个空间。宇宙间包括生命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是由气生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内业》)。大至整个宇宙,也可以是最微小的物质。在天成为列星,在地生成五谷,天地之精气合而为人。

气以不同物质形式存在。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至精无形,细

不易察,故称其“无形”,聚的状态,形成各种事物,有着具体性状,即《素向节藏蒙论》所谓“气合围有形”,有形和无形是气的聚合和弥散的不同状态,无形之气凝。成有质之形,形消质散又复归于无形之气。以气为本原,自然界“无形之物”与“有形之。

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二)气的暂学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藏念: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作为中国古代暂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世。的一切事物成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

气是宇宙本体和万物之原,人们用气来解释各种现象。如《管子·心术下》:“一气能。目精”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精或精气是极其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气。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是化生自然万物的基本物质,人的形体及精神智慧也是精气的产物如《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游为变气化生和构成万物的观点。庄子提出万物皆为一气之变化,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并以气之聚散说明人的生死,“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气在这里成为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的存亡、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不外乎气之聚散。先秦儒家孟子提出“浩然之气”的概念,认为“气”兼有生命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特点。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由于其极其细微,故谓之“无形”,但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面已。气的存在,可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由于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世界多种多样的有形物质,因而命名为不同的名称。

(三)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是气一元论的早期概念。精的概念,首见于《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谓道,即气,气是物质,精是气的精华。精、精气、气的内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以气(精气)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形成了气一元论的雏形。《管子》《易传·系辞上》《吕氏春秋》《淮南子》及《论衡》也有精或精气的记叙。成书于这一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时代,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

两汉时期,“元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兴起,精气学说逐渐为元气学说所同化。如东汉时期著名哲学家王充的“元气学说”,将化生天地万物本原的气称之为“元气”,认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天地,合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同时代的中医学著作《难经》受到古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以此为人之生命的根本。

后世关于气的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宋·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和现象。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内经》汲取了气一元论思想,把气看作宇宙的本原,天地

万物皆以气为始基。气的聚合变化产生有形的万物,人亦不例外,《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说生命本质,以运动变化闹释人体生命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和诊晰治疗,从而构建中医学气的理论。其后,历代医家言必称气,如李东垣论“胃气”汪机论“营卫之气”喻昌论“大气”吴又可论“戾气”,*元御论“中气”等,使气的理论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临床实践。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一)气是物质

气,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物透性。充满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易传·系辞上》说:“气为物。地人水火都是由物质的气构成。如王充认为,宇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是由物质性的元气所构成,“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人也是由元气构成,如《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衡·论死》)。

中医学将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皆包含在气的范畴。如《灵枢·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中医学用气的物质性来说明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

(二)气是万物的本原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构成,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如《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说明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至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一元论经历最初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种自然观,在古代哲学中占据主要地位。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人与万物同源于气,但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是由“精气”,即气中的精梓部分所化生。如《管子·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气,谓之“先天之气”。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索问·六节藏象论》说:“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设或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

(三)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气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正蒙·太和》。天地万物生灭终始皆是气之升降聚散运动的表现。气不断运动变化形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察变化生生不息。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运动,流行不止,变化无穷,是气的基本特性之一。升、降、

出、入、架、散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与降、出与人、聚与散,既相互对立,又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如《索同·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人,无器不有““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人以气的聚散运动说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变化。

人的生死也是气聚散运动的结果。

气的变化,称为大化,气的运动是宇宙产生各种变化的动力。万物以气为本原,万物的生长衰亡、形态变化、盈亏虚实,皆是气化的结果。张载《正蒙·太和》云:“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即,气化。气化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天地万物的变化及其规津皆由气化、与“气化”相对,有“形化”,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二书五》说:物之化化。世界万物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气化的结果,由气化产生形体,形体又可复归于气。

中医学早在《内经》已提出“气化”概念,说明天地之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纪大论》。对于人的生命活动而言,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转化,以及人的生长壮老已,也是气运动产生的气化过程。

(四)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无形之气与有形实体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成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质。

气是事物之间相互感应、传递信息的中介。感应,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交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应同》),相互感应的联系。如乐器共振共鸣、磁石吸铁、日月吸引海水形成潮汐,皆属于自然感应现象。事物之间相互感应是通过气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面实现。由于形由气化,气充形间,气能感物,物感则应,故事物之间不论距离远近,皆能通过信息传递而相互感应。中医学认为,天、地、生、人之间相参相应,如《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通过气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即所谓“生气通天”,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的生理与病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也正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使人与天地息息相应。

不仅如此,人体内各脏腑、经络、官窍等组织也是通过气的传递信息,相互感应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等。

总之,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的本体,构成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变化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中医学由此构建气的理论,丰富发展了气一元论,用以闸释人的生命活动,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诊断与治疗,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学哲学基础气一元论的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