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内容与价值
TUhjnbcbe - 2023/10/17 18:08:00
白癜风治疗体系与技术 http://www.txbyjgh.com/m/

*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

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该志记载了医经七家,其中包括*帝内经18卷,*帝外经37卷。

这七家中除内经外,均已亡佚。内经中所引用的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包括,上经,下经,揆度,奇恒,从容,五色,等等。可见,在内经成书前,已有更古的医学文献存世,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成的。

内经为“言医之祖”,以问答体形式,托名*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臾区、伯高等讨论医学问题。书名虽冠以*帝,并非*帝所作。现在学界认为,内经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由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搜集、整理、综合而成,是一部汇集古代众多医家经验和理论的医学总集。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篇。《素问》迄至唐代只存8卷,其中第7卷中有9篇佚。唐代王冰注解此书时,称其从老师处得到一秘本,便补充了“天元纪大论”等7篇,但仍缺2篇。因此,现存的《素问》,虽篇目为81,但其中的第72篇“刺法”、第73篇“本病”只有篇名,没有具体内容。直到宋代,又补入两篇,附于该书之后,称为“素问遗篇”,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一书,原来只剩残本,北宋元祐八年(),高丽献来*帝针经,哲宗随即下诏颁发天下。直到南宋时的史崧,才将“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加以校正出版,成为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

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论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具体理论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神、津液,病因病机,辨证原则,诊法治则及预防养生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中医学基本理论的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整体观念是《内经》在论述生命和疾病的各种问题时都贯彻的思想原则。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是强调自然对人的重要影响。正因为自然对人具有这样的制约性,所以当外界条件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变化时,就会使人得病。以这一整体观为前提,中医学才提出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

人不仅受自然的制约,也能适应自然。这方面内经也有相关的论述,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内经还进一步提出“提挚大地,把握阴阳”的思想,也就是说,不应消极适应自然,而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正是基于人能适应自然的认识,内经才合理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内经指出,人体自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内部脏腑、体表毫毛、五官九窍等,通过经络互相协调地联系在一起。脏腑间有特定络属,脏腑在体内各有所主,在体表各有开窍。正因为有这种联系,所以局部可影响全身,体表能反映内脏。根据整体观的这一原则,内经才说:“有诸内必形诸外。”“以表知里。”由此,形成了中医学四诊合参的诊断学内容。

内经在形神关系方面有极为丰富的论述。一方面认为形体决定情志精神。如“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藏神”“肝藏*”“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正因为形决定神,所以脏腑有病时就会出现精神情志的变化。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有余则笑不休,心不足则悲”。另一方面,精神情志也会反作用于脏腑机能。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再一方面,因情志之间有规律地互相作用,所以调节情志的太过或不及,就可使人从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如“喜胜忧”“悲胜怒”等等,根据整体观这一原则,中医学才得出了七情病因学和情志疗法。这些内容在心理卫生学和精神治疗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因此,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有极重要的影响。《内经》在《素问·疏五过论》和《素问·征四失论》中均提出了符合实际的认识和见解。如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先富后贫,名曰失精。”“不适贫富贵贱之居....不别人之勇怯”则“治之失也”。

说明疾病的发生与社会条件是相关的,疗效也不纯粹是技术问题。

脏腑学说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内经认为,五脏六腑是维系人生命的重要器官。《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还分别介绍了心、肝、脾、肺、肾、胃、胆、大肠、小肠等各自的不同作用,说明人的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生殖等各种功能无不与五脏六腑有关。

内经还提倡对人体进行解剖。《灵枢·经水》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人确实是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内脏形态的。而且内经还认识到经脉在人体内是循环不已的。《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是最早涉及血液循环的记载。

经络学说以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对于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走向、络属脏腑,及其所主疾病,内经均有明确的记载。书中对奇经八脉亦有所论述。内经记载的12条经脉,循行走向很有规律,各经之间互相衔接,互为表里。毎条阴经属于一脏,并与一腑相连络;每条阳经属于一腑,又连络一脏,这就使周身四肢和脏腑紧密地联系起来。

每条经脉所主疾病都与它的循行走向及所连属的脏腑直接相关。这样在分析人的生理、病理和进行诊断治疗时,经络系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于殷周之际,最初为两种学说,到战国由阴阳家统一在一起,成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哲学思想,为各门学科所用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间题。在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遍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是对生理病理的最高概括。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还有极为丰富的以阴阳论述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的内容。如论阴阳的生理关系是“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病理关系则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诊断的首要原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是必须遵循的治疗大法。“阳为气,阴为味”则是对药理的最基本说明。五行学说在内经中也有丰富的论述,把五行的性质与相互关系赋予五脏,从而用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同时也以五味归属五行,说明药物功能。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的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总之,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生理病理、养生和预防、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内经的影响是深远的,历代著名的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建树,无一不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内容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