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少斋主说中医步入中医之门6
TUhjnbcbe - 2020/10/22 3:53:00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pf.39.net/bdfyy/bdfhl/index.html

感谢彭坚教授在百忙中为我即将出版的《步入中医之门6---疑难病证辨证思路详解》作序。全书共20讲,与一般医家经验集写法有所不同,本人精选了百余例临床疑难病证诊治实录,以病案讲解为主轴,详细阐述了诊治疑难病证的辨证思路、用药心得、诊治得失及个人经验。逐诊讲解处方用药的加减技巧、选方转换的理论依据,以及临证必须掌握的中医基本知识和诊治技能,相信拙作对于爱好中医的同道有一定借鉴作用。

佳书共欣赏,疑案相与析

从毛以林博士“道少斋中医讲稿”系列著作最初的出版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在这风华正茂、工作繁忙的十年中,他由中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心血管科主任晋升到大内科主任,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后,连续出版了五本中医临床著作,且一本比一本精彩,一本比一本畅销。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他耗费了十个春秋,呕心沥血,精心磨砺出了五剑、而不是一剑,且一剑比一剑锋利,一剑比一剑实用,为基层医生提供了许多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为中医治病的疗效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在当今的中医界,不能不说是一个动人的传奇,彰显了一种可贵的精神!

——而今即将亮出的是第六把剑:一本详细解析疑难病症辨治思路的著作。

记得在差不多十年之前,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华灯初上,我们坐在长沙营盘街的一座咖啡馆里,互赠了第一本书。我送给他的是《我是铁杆中医》,他送给我的是《步入中医之门》,即“道少斋”系列第一本书,我们惺惺相惜,交流各自的临床心得,洽谈甚欢。他告诉我,已经在酝酿第二本著作的撰写,要将自己对经络学说运用于内科临床的经验总结出来。这是一个很少有中医内科医生涉足的领域,写作的难度非常大,我暗中敬佩他的胆识与勇气,但不相信他的耕耘未必会有收获。未曾料到,一年之后,他的《被遗忘的经络学说》摆上了书架,读者的反响依旧像《步入中医之门》一样非常热烈。不久之后,他将第三部著作《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的电子版交付与我,请我写序,原书于年出版。序言以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读毛以林吧,相信这位中医界的脊梁”为题,再次收录在年台湾版的拙著《我是铁杆中医》一书中。

五年之后,历史仿佛重现:就在几个月前,我将在大陆和台湾同时出版的拙著《彭坚汤方实战录》送给毛博士时,他第二次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第六本书写序。在电话中,他不无疲惫地说:“出版这部书之后,我要封笔一段时间了!”封笔未必能够做到,但此书无疑是这个系列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是毛博士倾注了大量心血写成的力作。打开电子版书稿,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是一本以医案为基础的临床著作,共收载了作者亲手治疗的百余则医案,医案虽然不多,但都具有典型意义,个个都是中西医棘手的疑难病案,所用方剂不多,且大多数是常用名方,但加减化裁颇为巧妙。医案历来是总结中医临床经验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学习中医临床最简捷的一条途径。我和毛博士都是在临床磨练了几十年的医生,懂得多读古今医案,是在临床取得疗效的重要源泉之一。然而,历代医案虽多,写得好的却少,往往需要独具慧眼,沙里淘金,才能有所收获。我曾经形容自己在花很长的时间读完一本医案集之后,哪怕发现只有一个医案、一医首方剂觉得有用,就“欣欣然面有喜色”,可见医案不容易读。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医案不容易写,既要真实可靠,又要明白易晓,才能够施惠于人。因为是“过来人”,故在轮到总结自己的医案时,我们都特别注重写作方法,以便后学者能够迅速掌握医案中的精华,灵活运用于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毛博士在初读拙著《彭坚汤方实战录》之后,曾经有一句评语:“您这本书的写作特征是‘以案带方’。”可谓心有灵犀,一语中的!拙著收录了多则医案,使用了余首方剂,通过每一则医案,不仅介绍了治病所用的方剂,并且重点展示了作者的“用方思路”。既要“授人以鱼”,又想“授之以渔”。那么,毛博士的写作特征是什么呢?在仔细读完原稿之后,我认为他是通过各种疑难病证的医案,紧紧围绕着其中的“辨治思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即“以案带论”,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特征。我们都是为读者和基层医生着想,在摸索和创新一种医案体裁的写法。他与我的“以案带方”、“用方思路”写作方式相比,显然立意更高,眼界更宽,气魄更广,而难度也更大!

西医与中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近现代西医学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之上,其生理、生化、治疗,都是围绕着生物个体而进行的,所以西医基本上属于生物医学;古代中医学建立在宏观考察和经验积累之上,其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经辨证等基本理论,属于自然哲学,因此,中医学基本上属于自然哲学指导下的经验医学,中医有自身独到的、完全不同于西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这些方法论指导临床,才能够取得治病的疗效。当代中医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普遍掌握不好中医的方法论。由于受到西医和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许多中医临床医生往往只持有生物医学的观点,往往只着眼于局部的疾病,就病开方,很少能够运用中医的哲学思维,从人体的整体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来分析疾病,寻求治疗的方法。本书的上篇,针对这个问题,分为十二部分,以作者本人亲手治疗的18个病案,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析、掌握疑难病的诊治要点。

《*帝内经》及历代医家都极其重视一日之中、一年之中、气候变动、季节交替时,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对人体发病的影响。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灵活运用于临床诊疗,懂得知常达变、援物比类、气机升降的道理,则很多看似疑难的疾病,都可以洞察玄机,化险为夷,应手而愈。如病案3的患者每日晨起必发冷,病案9的患者晨起眩晕,都出现在大自然阳气应当升发的早晨,因为患者阳气久虚不能升发,才导致疾病的产生,故皆用升陷汤加减。病案2的患者得病30年,每在24节气交接时,必发头痛。因为节气交接之际,是阴阳盛衰的节点,气候变化之枢纽,说明患者体内阴阳已然失调,故用最具有和解之功的小柴胡汤加减。病案5、病案6、病案7的患者,都在暑热天感寒畏冷,或发热身痛,属于“太少两感”,当知常达变,皆用麻*附子细辛汤加减。病案8的妇女上半年脱发,下半年生发,颇为奇特,是因为春夏肝阳升发,患者肝肾精血不足,故脱发,夏至后阴气渐生,患者肾阴得充,故眉发复生,患者就诊时,正当四月,脱发严重,故用逍遥散加疏肝、敛肝、益肾、生发之品,仅二诊即获大效,第二年春夏不再脱发。病案4的患者近十年来,逢立春即反复发作颈部两侧肌肉抽掣,两目直视,至立夏方停止。根据“援物比类”的思维方法分析:春主风,风性主动,患者的证候,正与风者多动相合,春为木,内应肝胆,故用小柴胡汤加减,疏肝气,养肝阴,清肝火,熄肝风,潜肝阳。病案1患者碰水则手肿,被当作皮肤病治疗罔效,作者从手肿出现在几个月前腹泻后开始的,意识到这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用人参茯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病案11的重症肺炎,从健脾着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病案12的冠心病从养胃阴入手,用益胃汤加减。病案13的频发晕厥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理,用济川煎加减。病案10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根据经络辨证的原理,用左归饮加减。病案14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等等,都是根据脏腑经络、气血流注等相关理论,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精确辨证,灵活运用,以致出奇制胜,力挽狂澜。病案15的频发呃逆,诊断为“气瘕”,用厚朴温中汤加减,得益于《*帝内经》。病案16的震颤麻痹性综合征,用三甲复脉汤加减,受惠于《温病条辨》。病案17是一例急性肠梗阻、西医外科已经放弃的病例,用增液承气汤加减,病案18是一例高热抽搐、西医束手无策的重症患者,用羚羊钩藤汤加减,均转危为安,赢得西医的赞赏。以至于邀医院某感染科主任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们没招了,应该去找找中医,中医是怎么看好病的,我们不明白。”

“中医是怎么看好病的?”针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各种疑难病,上篇通过18个病案,运用《*帝内经》和古代名医的大量论述,作了详细的分析,确切回答,令人信服。

下篇分为十五讲,包括心脑疾患、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慢性肾病、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其中既有器质性疾病,又有功能性紊乱。许多案例都是中西医棘手的病症,如:扩心病心肌病、冠脉介入支架术后汗出不止、心衰汗出水肿、冠心病PCI术后盗汗、复杂性先心病术后盗汗、心源性晕厥、多源性室性、室上性早搏、先天性心肌致密化不全并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冠心病心衰、甲状腺*症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狼疮性肺炎、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导致眩晕、蛛网膜囊肿术后呼吸困难、特发性嗜睡、药源性精神异常、脑干出血后偏身烧灼、中风后遗症并心衰、脑梗塞面肌痉挛、慢性肾炎、干燥综合症、白塞氏病、系统性硬皮病等,都是非同寻常的难治病。大部分病案来自患者诊疗记录,个别病案是西医邀请会诊的回顾。同时运用中、西医两套诊疗程序和药物,医院各科病房的常规措施,作为大内科主任的毛博士,对于这两套当然都比较娴熟,但他并不为西医的知识体系所束缚,力争用中医的方法提高疗效,许多患者,是在用西医的方法已经黔驴技穷的情况下,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仔细辨证,精心选方,灵活变通,终于柳暗花明,得以回春。其中有不少病案,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经过了几次、十几次诊疗,才告痊愈。由于大部分病案中的西医诊断资料完整,治疗时所用的西药一目了然,中医遣方用药的思路剖析入微,因此,这样的病案,无容置疑,是可信、可师、可法的。在我的心目中,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即在临床对付各种难治性疾病时,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各自拿出最好的诊疗方案,才有可能攻破种种医学难关,创造个个生命奇迹。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一定能够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一定具有无限光明的前景!可惜的是,当前在中医界,中西医临床知识俱备的人才并不多,毛博士堪称其中成绩较为突出的一个。据我所知,毛博士除了发奋钻研中医之外,对西医也下过很深的功夫。如他与湘雅医学院著名的大内科主任、今年已87岁高龄的孙明教授交往密切,在他担任心内科主任时,曾经聘请孙教授为西医顾问,每周来科里查病房,传授西医知识,整整持续了一年,毛博士从中学到了不少西医临床知识。孙教授毕业于年代的湘雅医学院,但从学生时代起,即爱好中医,他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太医,祖父是湖南的名医,他本人也曾问道于我的伯父、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彭崇让教授。他多次不无感慨地对我说:“不是中医不好,是如今好的中医太少!”“毛以林邀请我做他们的顾问,一方面我可以给年轻的中医传授一些西医临床知识,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向他们学习中医”。这就是一个医学大家的情怀!当十年以前,“道少斋”系列第一本著作《步入中医之门》出版时,孙教授即钦然为其作序,以资鼓励,可见他对毛博士这位医学界的后起之秀格外青睐。

读完毛博士的书稿,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从一个家境不好的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一个起初只有中专毕业学历的基层医生,如今医院的大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中经过了多少艰难曲折,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读过了多少中西医名著,治愈了多少疑难疾病,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没有人确切知道。但他的每一本《道少斋讲稿》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他从不满足,他从未停步,他在努力攀登,他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把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扁鹊的名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并把网名叫做“道少斋”,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正因为人类所患的疾病多,而医生治疗的方法少,所以历代名医才会不断付出心血,总结经验,付之梨枣,留传后人,这是中医学能够薪火相传、源流不绝的主要原因,其中只有辛勤的汗水,毫无功利可言,而他,就是这个传承队伍中的一员。从这个人到中年、脚步匆忙的毛博士身上,我看到了中医的希望和未来!

彭坚:-年跟随伯父彭崇让先生(-,原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教授授,级西医学习中医班导师)学徒,年考取湖南中医学院医学史硕士研究生,师从周贻谋教授。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委员,*协湖南省第九届常委。出版有中医学术著作《我是铁杆中医》,以60万字的篇幅总结了彭教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擅长运用经方、古方、家传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用药简便验廉,深受患者欢迎。

毛以林

鼓点劲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少斋主说中医步入中医之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