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简中医基础37藏象学说脾
TUhjnbcbe - 2020/10/26 2:49:00

在整个人体这个动态平衡系统中,土行为脾。

本期内容:

1.土爰稼穑

2.脾之脏

3.脾之腑

4.脾之在体

5.脾之窍

6.脾之华

7.脾之志

8.脾之化液

9.脾之在经络

10.脾之时

1.土爰稼穑

中医理论中的脾的功能就是五行中土行的特性。土爰稼穑,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人出生之后,气血津液精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保证生命活动的继续,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邹时祯认为这句话里有省略,如散精实际上是脾来散,浊气归心,归的动力还是脾。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胃把饮食消化为水谷精微和糟粕两部分,脾把水谷精微吸收,并运输到其它四脏,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补充到与各脏相合的器官和组织。这就是“土载四行”的意思。人体凡是和营养的吸收、运输及利用有关的功能,都和脾土有关。

脾的吸收和运输营养都是向上的运动,因此脾气必须升。这就是很多中医基础理论书籍中常说的脾主升清。邹时祯认为:实际上并不是脾主升清,而是脾气须升。脾上升的动力来源为肝和心。脾气能正常上升,则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能顺利到达肺,通过血脉送达全身。若脾气不能升清,则上不得水谷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水谷精微下溜而见便溏、泄泻。

很多中医基础理论书籍都说脾喜燥恶湿。邹时祯认为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脾主运化,无论是脾的功能衰退还是进入体内的水液量过大,只要不能被脾完全运化,体内就会出现不正常的水湿之气,甚至痰饮。所以,只要体内有一点不正常的水湿之气,就说明脾的运化功能发生了障碍。由此而有所谓“脾喜燥而恶湿”之说。但这并不能说明在病理上脾只有阳虚没有阴虚。任何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必然有阳又有阴,脾作为一个小系统也不例外。

很多中医基础理论书籍讲脾的功能时都说脾主升举内脏及脾主统血。邹时祯认为脾主升举内脏及脾主统血,指的就是气的固摄作用,并非脾的独有功能。只要是人体气虚,都可能出现内脏不固及气不摄血的情况,导致内脏下陷及各种出血症状,不仅仅脾虚才有。

举例:土爰稼穑功能在各种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土载四行:金木水火四脏都必须在土脏提供的营养保证下才能正常行使各自的功能,如果某一脏失去了土的滋润营养,就会出现脉无胃气而真脏脉现,是非常凶险的情况。在整个生命活动运行的圆形轨迹上,每一行到了极处向下一行转化的时候,都以土行为过渡。因此,在临床上,无论哪一行出了问题,在调整该行的时候,都必须兼顾脾土。经方中灸甘草及生姜大枣的广泛运用就是土载四行的体现。

气血的生成: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所吸收的营养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血虚弱都会和脾胃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脾土太过则身体壅实,金木水火四行的升降运动迟滞。

脾土不及则气血虚弱,金木水火四行的升降运动因为缺乏土的中镇和缓和而变得易激和躁动,如小儿的慢惊风。

在人体这个大的动态平衡系统中,脾属土行,居阴阳之中,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渡阶段。脾作为小系统,也有自己的阴阳气血,只有脾的阴阳气血都正常,它才能在整个人体这个大系统中发挥土行的作用。

2.脾之脏

脾在脏为位于膈之下,胃之左后方之长条形脏器。

3.脾之腑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故脾在腑为胃。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饮食入口,经过食管进入胃,暂存于其中,消化腐熟,形成食靡,进入小肠。

很多中医理论书籍都讲到胃喜润恶燥,邹时祯认为是指进入胃中的食物需要充足的津液来濡润才能正常地腐熟形成食靡,并非胃就喜欢大量的水。胃中的水液过多,也有形成痰饮的可能。治疗胃中的痰饮同样需要燥湿化痰。因此,任何脏器都是阴阳平衡的,不可偏废。

胃气,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医理论中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之论。

很多中医理论书籍认为胃气是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的能力,以人的进食意愿或饥饿感为标志。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绝水谷是指胃不受纳水谷。从此处可以看出,胃气和胃的受纳是两回事。胃气是指整个人体利用外界营养的能力。因而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及生命的存亡。不能以是否有饥饿感来判断胃气的情况。饥饿感是机体缺乏营养时形成的一种进食反射。很多时候,越是机体不能正常利用外界营养饥饿感就越强,比如糖尿病人,而此时病人的胃气是弱的。判断胃气强弱要看脉相和色泽。当人体脾胃吸收来的水谷之气通过血脉运送到全身,全身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的时候,脉相从容和缓,此为有胃气之脉;皮肤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则颜色有光泽,此为有胃气之色。

4.脾之在体

肌肉在皮之下,与筋骨相连,为体之最丰厚部分,故与脾土相合。《素问·痿论》说:“脾主一身之肌肉。”有些人理解脾主肌肉,认为是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功能正常。邹时祯认为全身的任何组织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故不能以此为理由来说脾主肌肉。

四肢以肌肉为体,且相对于躯干来说,四肢是人体的末端,又称“四末”,属营养运输通道的远端,最能反映脾的运送营养的能力是否正常。若脾运送营养的能力有异常,最先出现问题的肯定就是营养运输通道的远端,也就是四肢,故说脾主四肢。《素问·太阳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5.脾之窍

口腔在消化道的最上端,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口中气味、爽适程度、舌苔都可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故曰脾开窍于口。若脾失健运,则可见食欲不振,舌苔白腻、口腔不适、口味异常,如口淡乏味、口腻、口甜等。

6.脾之华

唇为口腔的外围,其质为肉,故脾之华在唇,可以通过口唇的色泽来判断脾功能的正常与否。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气血衰少,口唇淡白无光泽。

7.脾之志

思考时精神气血集中于一点,在气机上没有明显向上向下特征,故属土,对应脾。久思则气机停滞,故思则气结。

8.脾之化液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出自两颊,质地较清稀,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口为脾之窍,口之液为脾所化,故说“脾化液为涎”。若脾精不足,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9.脾之在经络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10.脾之时

“长夏”为夏至~处暑这段时间,正是夏秋之交,即火金转折的过渡时间,故与土相应,脾气通于长夏。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此即土载四行,每一行在转化为下一行的时候,都需要土行来过渡。土旺四季,是指土在每个季月也就是每一季节的第三个月都属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中医基础37藏象学说脾